凭舞台季刊  非卖品 'ping STAGE newsLETTER   not for sale

落幕后的回响

本刊欢迎赐稿, 对来稿有删改权, 如不愿删改, 请在稿件上注明.
赐稿请影印或传真, 恕不退稿. 

 

自愿特工登录

 

创刊号 ( April 20, 2000 )

创刊 2 号 ( June 2000 )  

声光触角

我和演出有个约会

剧场聚光灯

“江青”落幕后的回响

《怪兽》落幕后的回响

另眼相看

特别的戏, 给特别的你

创刊 3 号 ( August 2000 )

创刊 4 号 ( November 2000 )

E-mail: pingstage@pd.jaring.my 

back to Newsletter

http://pingstage.itgo.com


“江青”企图结合中英剧社                  林智豪 


〖开〗剧场的《江青--一个女人的故事》强调是以双语(华/英语)呈献的
戏剧表演,虽然不是头一遭,但是却是最完整且精心营造的一次。该剧意图把中
,英剧社两种不同源流的剧场社群,东西不同的世界观,两种相异的传统结合在
一起。可以看出幕后创作者的用心和企图心是非常大的。众所周知,中,英剧社
是由完全不同的两组人在搞,观众群也大不相同,想要将两边的创作文化结合谈
何容易。当然,《江青》未必做得很好,但至少已是一个起步了。相信演出地点
的更换,多多少少影响了演出的水准。APDC Auditorium 实在不是一个理想的演
出场地,灯光变化不能很好的运用,布景设计受限制,连带演员的进出场也显得
尴尬,多少影响了戏的流畅性。

由三位演员来撑起整个大时代背景的戏是相当吃力的。再加上演员一人分饰
多角,(包括剧中人,说书人及唱诗,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的祭典演出)少一份耐
力都不行,还好演员都演得相当落力,肢体及声音的表现都算令人满意。可惜是
受戏种所限,演员的表演都属于是“出戏”的,以一个表演者的身份来演那个角
色,无法完全的投入,那麽观众对那个角色的感动也是点到为止,大家还没来得
及认同那个角色,演员已经跳开角色去接下一段的戏了。演员演得辛苦,观众也
追得辛苦。整出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为文本做诠释。相信原剧本是有著相当完
整的人物设计及剧情结构,江青一生的精彩事迹,她的功过都有清楚的交待。可
惜导演过于顾及剧本的文本结构,让整出戏变得过于叙述性,削弱了表演的张力
,演员变成是在上说(翻译?)故事多过在演故事,观众也看得纳闷。倒是友
弟的唱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戏多了一些活泼跳跃的过场。李瑞强是舞家班
出身,肢体/ 表情是够丰富了,可惜讲起对白反而削弱了角色的形象。蔡宝珠的
表演略嫌不够放,有些情节觉得应该再爆发的却演得骚不到痒处。

整体上看来,《江青》的呈献方式还是较偏向于英社作风,观众群也多来自
英社。是在华社的宣传做得不够?还是华社观众的文化水平低落?这是真正值得
两大源流的剧场工作者去共同探讨的。

 

语言在演出重生       青鸟

从《江青》的演出,可以看到整个制作正在寻找突破。现场的音响及歌唱、
多媒体的运用,以及中、英两语的互相交替,和演员的性格掉换。或许是剧场的
限制,也可能是编剧或导演的多种尝试,或演出的难度,以致整个演出缺少了期
待的火花,尤其音响、多媒体和灯光在这里全无用武之地,唯制作的苦心能让人
体会。编剧手段虽多样化,但缺乏起伏性和令人惊叹的地方。在演出方面,演员
对角色的演绎仍缺乏说服力。
让我惊喜的是,在语言的实验方面,尤其在华、巫、英三语的运用,让我将
《江青》和《剧场训练与研究再思考》联想在一起。它们都让我对语言有更新的
看法,让我了解语言除了沟通,还可以在演出制造新的火花,令语言有重生的机
会。尤其在东南亚这个文化丰富的地带,多种语言的并运,的确是让人体会多种
文化交错的绝妙手法,让我深觉过瘾。

综合多元素的野心        高 俊 耀 

首 先 , 个 人 觉 得 应 该 对 《 江 青 》 一 剧 所 尝 试 的 企 图 给 予 一 
定 的 鼓 励 , 如 : 中 英 双 语 的 演 出 , 顾 及 了 不 同 层 面 的 观 众 
; 中 西 乐 器 的 合 奏 和 多 媒 体 的 溶 入 ; 说 书 与 歌 曲 的 结 合 , 
以 歌 点 题 ; 江 青 一 角 的 一 分 为 二 , 以 截 然 不 同 的 演 员 来 诠 
释 同 一 个 角 色 。 

只 是 遗 憾 的 , 虽 有 综 合 多 种 元 素 的 野 心 , 却 缺 乏 驾 驭 各 种 
元 素 的 魄 力 。 

先 说 表 演 , 虽 然 两 位 演 员 是 各 有 各 的 精 采 , 但 却 一 个 过 于 
刚 强 , 一 个 过 于 抚 媚 , 以 致 两 者 所 体 现 出 来 的 -- 是 “ 两 个 
” 江 青 , 而 不 是 江 青 的 “ 两 个 层 面 ” ! 还 有 就 是 技 术 方 面 
的 疏 忽 和 简 陋 , 第 一 是 场 地 的 考 量 , 第 二 是 灯 光 的 设 备 和 
处 理 , 第 三 是 舞 台 前 端 的 两 支 麦 克 风 , 相 当 碍 眼 , 到 底 是 
为 了 收 音 效 果 ? 还 是 别 有 用 意 ? 

记 得 最 让 我 有 印 象 的 , 是 第 一 幕 结 束 前 , 演 到 江 青 与 毛 泽 
东 那 一 段 , 鼓 声 隆 隆 作 响 , 一 片 红 色 洒 然 而 下 , 笼 罩 着 整 
个 舞 台 , 是 各 种 元 素 配 合 得 最 理 想 、 也 最 富 有 意 象 的 一 段 
。 

至 于 友 弟 的 声 音 呈 现 部 分 , 以 歌 来 贯 穿 剧 的 脉 络 , 以 词 来 
点 出 剧 的 论 点 , 可 说 是 不 错 的 尝 试 , 只 是 友 弟 的 声 音 过 于 
娇 柔 , 缺 乏 诠 释 江 青 应 有 的 气 魄 , 有 点 可 惜 。 

最 后 , 剧 把 “ 江 青 ” 定 位 于 “ 每 一 位 迷 恋 权 力 的 女 人 ” , 
终 究 只 是 文 字 上 的 处 理 , 而 不 是 整 个 剧 所 投 射 出 来 的 意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