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Soon
[ Home ] [ Editor ] [ spotlight ] [ Special 2Ua ] [ Special 2Ub ] [ Star of Stage ] [ review ] [ Amy Soon ] [ Supporter ] [ Koh,Lim&Chang ] [ Laopa ] [ Jan 2001 ] [ Newsletter Team ]

http://pscs.itgo.com

Home
Editor
spotlight
Special 2Ua
Special 2Ub
Star of Stage
review
Amy Soon
Supporter
Koh,Lim&Chang
Laopa
Jan 2001
Newsletter Team

〖名家特稿〗

世纪交替,戏剧坚毅
--雪隆华语剧场
12年(19882000)发展面貌素描   by 系子

Contents

* 大馬劇團

*   艺术学院 MIA

*  剧场教学委员会

  *  剧团的成立

  *  戏剧作为教学手法

  *  历届毕业公演

×××××××××××××××××××××××××××

Back to top


前言
戏剧的成因,关乎时间和空间。它需要在特定的空间进
行,而且是在观众观赏中完成的艺术。单就这两个因素,足以构成戏剧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性,也 不难发现拖缓其发展的可能困境。
根据方修编著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剧运特辑》,马来
西亚话剧活动始于
1919年,当时出现的业余话剧团,少说也有百多个。尤以1937年至1942年的抗日救亡剧运,着实为马华剧史挥洒辉煌篇幅。以后,肩负着社会教育和戏剧艺术拓展的双重任务1,于1963年成立的〖剧艺研究会〗2,更是在剧坛上独领风骚数十年,以演绎多幕大型剧,尤以经典名著如中国剧作家曹禺的《雷雨》、《原野》及本地创作如《汉丽宝》3等见称。一直到了80年代末期,无论是演出形式或剧团的走向,〖剧艺研究会〗进入充满挑战的考验期。
80年代末期,吉隆坡〖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成立戏剧系
,带动了剧场新风气,一时盛行小剧场演出,出现
完成非主流4的面貌。90年代初,戏剧系毕业生成立〖剧场教学委员会〗,不单只推动戏剧教学,更大量培育了一群中学生剧场工作者及剧场观众,汇成一支不可抵挡的新军力量。与此同时,一些剧团和制作单位纷纷成立,

如:〖单单表演工程〗(1992)、Back to top  
〖西西弗斯剧团〗(1992)、
〖舞言剧坊〗 (
1993)、
〖凭舞台咨询与服务〗(
1994)、
〖拓荒演艺制作〗 (
1996)、
〖剧无霸表演特工队〗(
1999)等。
这些团体,莫不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戏剧系〗有密切
的关联,因为创团人几乎都是戏剧系的讲师和毕业生,否则就是戏剧系毕业生的学生。推出的作品,在形式上,无论是走质朴路线,或现代、或结合科技,在在都尝试寻求创新和突破,内容方面更是多面向,有两性关系的探讨、对同性恋、变性人的关怀、自我生命的探索等;手法也呈多元,无论是叙事或着重意念,都展现不一样的风貌。

90年代中末期,一些剧团和乡亲社团也因着专业训练的
剧场人的涌现,循着早年〖剧艺研究班〗5的轨迹,陆续开办训练班,如:雪隆海南青文艺团戏剧研习班(
1996) 、观音基金会戏剧课程(1999)等。

90年代末期,华总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联合剧场教
学委员会推展了数项计划,并引进台湾资深导师,以人本开放教育的理念,透过戏剧活动方式启发幼儿及儿童创意思考。由此,戏剧的角色由供欣赏与思考的艺术和教育工具,衍生出一种幼儿及儿童教育的教学手法。

本文以雪隆
80年代末期至千禧年的戏剧发展趋势为主要
撰写范围,并集中于戏剧生态现象的描述与记录,不作演出评论。


新生代剧场的摇篮--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戏剧系
马华戏剧的发展,除了有赖于早年各乡亲社团对民族文
化的发扬,正规戏剧教育的形成更是在世纪末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Back to top  
1988912日,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创办以华语作为教
学媒介的戏剧系,办学原则以
艺术与道德平衡发展,理论与实践并重6。这对于整个华社戏剧史来说,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转捩点,因为戏剧的生命像一棵等待成长的种子,在新的土壤里 得到更新与滋养。
创系人乃是自
60年代活跃于剧坛、拥有非凡魄力的梁志
成7先生。以他丰富的剧团经验,加上对教育的热忱,落实为全人格教育的戏剧系。开办的理论课程包括:戏剧概论、艺术概论、心理学概论、西洋戏剧史、中国戏剧史、编剧学、导演学、美学、广播学、电视学、摄影学,及大众传播学原理;实践课程包括:表演方法、实验剧场、声乐、舞蹈、舞台技术(灯光、布景、化妆等)素描与绘画、剧场实习、导演实习,及编剧实习。课程可说相当全面,只是到后来要在三年内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落实时,面对相当大的考验。一方面是学生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严重缺乏戏剧专业师资的问题。而且三年制的文凭课程
(Diploma of Drama),几乎包办了四年制的学士课程,对
学生来说,负担相当沉重。后来,于
1992年(第六届学生),戏剧系分为舞台戏剧组和电视组。除了通识科目和各组必修课以外,学生都被允许选修另一组的课程,唯毕业公演是所有学生必须参与的演出。

创系初期,除了系主任以外,系里只有一位专职讲师,
那就是甫自台湾文化大学修读戏剧学成归国的孙春美(通称孙老师);因此,系上的主要课程都由他们两人齐扛,其他课程则由兼职讲师担任,包括梁丽娟老师(舞蹈)、曾金珠老师(汉语拼音)、徐国评老师(化妆学)、朱玉霓老师(心理学)、骆孝源老师(美学、艺术概论、布景设计)等。一直到第一届的学生毕业后受邀担任教职,才减轻梁、孙两人的责任 。

尽管梁志成主任坚守传统戏剧的基本要素与路线,但他
并不阻止孙老师引进新的剧场观念。孙老师在台期间,因受台湾当代小剧场8与西欧前卫剧场理念的影响--尤以波兰戏剧大师格洛托夫斯基
(Jerzy Grotowski, 1933-
1999)
质朴剧场 ” ( Poor Theatre) 理念为甚--
加上戏剧系草创的克难环境9,格洛托夫斯基强调
演员的个人表演技术是戏剧艺术的核心,以及小剧场低成本的制作很自然的就被引介。于是,孙老师便利用实验剧场剧场实习这门课,六年来导演多部作品如:
《吉隆坡你爱我吗?》(
1990)、
《一个月后的过程》 (
1990)、
《风去而竹不留声》 (
1991)、
《尘世三院》 (
1991)、
《向贝克特致敬》 (
1992)、
《葬礼》 (
1992)、
《动物园的故事》 (
1994),
让学生在理论之余,藉演出来厘清理念、建立思想、探
索生命、开发肢体,以及寻找演员和观众之间充满生命力的互动关系。

所谓
初生之犊不畏虎,除了在正课里将自己的剧场
理念
移植到学生身上,孙老师更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成立〖集合体〗,于1989年自编自导了一出探讨人性的作品《祭上我的小提琴》,藉此落实她的剧场理念、开发新剧场的可能。当时适逢盛行艺术与休闲并兼的茶艺馆,于是,除了在吉隆坡的人长久茶坊演出,也远赴槟城的紫竹茶坊作两场公演。翌年,又以〖集合体〗的名誉演出集体即兴创作《吉隆坡你爱我吗?》及《一个月的过程》北上同样地点公演,虽说没有造成轰动,倒是给槟城的新生代剧场观众带来冲击。但是,理念只能分享,并不能移植,仅仅一年的时间,〖集合体〗便告终结。但孙老师的剧场信念,已在潜移默化之中,悄悄的影响了学生。

戏剧系学生拥有很多演出的磨炼机会,这包括每学期的
期末公演、导演学作品展及毕业公演。后来因演出频密而造成学生过重的工作量,斟酌之下,取消了期末公演。学生在
导演学实习里,尽情发挥他们的创意和尽管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创作呈现多元、大胆和独特的色彩。尽管年长一代的剧场工作者常认为看不懂,无论如何也培养了一群忠实的观众。长年累月的演出经验,尤其在僧少工多的环境里,每个学生往往要身兼多职,因而造就了戏剧系学生打拼的坚毅精神。

另一方面,每一届的毕业制作(图表1),指导老师都
以经典名著来考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发挥所学,并且贯彻了剧场教育讲究的合作、包容与接纳的群体精神。演出也许不尽然纯熟,但无可否认的是戏剧系的毕业公演几乎成了观众一 年一度期待的好戏。

如果说抗战时期蓬勃的戏剧演出是马华戏剧运动的第一
波,那么,〖剧艺研究会〗风华三十年的写实剧便是第二波,而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戏剧系游移于现代、经典与前卫的各种尝试,则应是剧运的第三波了。如果
人物志能够说明一些突破,那么,贺世平、梁书枫、吴友凭、李华霖、杨国忠、高俊耀、罗国文、纪俊佩、覃月蓉、叶虹伶、庄雪梅、吴国菘、吴国煌、陈万兴、陈淑真、张雄伟、刘锦康、陈丽玲、林智豪、林丽丽、阿果、张明珠、刘家荣等,皆是新生代剧场里,一抛出来即铿锵有声的名字。

Back to top  
理想的播种--剧场教学委员会
本着
集中剧场教育工作者,以有效的方法推行戏剧教
学;培训新一代的戏剧价值观,引导新一批戏剧动力;收集戏剧资料,成立资讯中心,以供各界的需求
宗旨,一批戏剧系毕业生,包括贺世平、吴国菘、李华霖、吴国煌、陈万兴等于199388日成立了剧场教学委员会(简称〖教委会〗),将自己在学院所学的剧场宝贵知识和经验,带给雪隆一带、甚至南北马的中学生。

〖教委会〗不但拥有完善的组织(图表2),更订定了
明确的工作方针和欲达到的目标。他们派遣老师到有需要的中学戏剧团担任指导老师,并且几乎做到课程统一的现象,然后于固定的时间开会讨论,再配合不一样的学校之需求作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他们更在学校假期期间,策划安排一系列的戏剧研习营,课程生动多元、集中而扎实,往往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经验。历届的北、中马中学戏剧比赛里,〖教委会〗所指导的中学戏剧团频频报捷。曾有人批判说〖教委会〗是夺奖学校背后的
枪手,引起不公平现象。而笔者个人却认为,与其让中学生在戏剧的领域里自走自路而妄走许多冤枉路,倒不如有个枪手让中学生吸收专业的戏剧与剧场知识。这些所谓背后枪手包括庄雪梅、吴国煌、刘锦康、李国强、李永强、王衍任、陈淑真等。
向来以戏剧教学为目的教委会在
1998年增添演出部
,并于1999年末,由〖凭舞台咨询与服务〗策划主办,〖教委会〗粉墨登场推出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
《性不性由你之我们要爱不要性骚扰》,以行动抗议日趋
严重的儿童性侵犯事件,目的乃是通过戏剧教育,教导学生有关性的知识,鼓励学生勇敢向不寻常的性侵犯说:
不!。演出对象乃是十至十五岁的学生。演出内容充实、手法活泼生动,引起极大的回响,陆续受邀到各学校演出,并于19991023日作六场的对外正式公开演出,配合演出,还编订有关性教育知识的小册子。

另外,
2000年末,教委会又一次粉墨登场,以李永强编
导的《感天动地》精辟震撼的演出,荣获由青年体育部主催、马来西亚文化协会主办的
全国青年才艺创作比赛最佳创作奖。〖教委会〗的努力耕耘,不只培养了一群有鉴赏能力的剧场年轻观众,间接成就了自己,更造就了新锐导演林耀华、多才多艺演员如郭少麒、林耀华等剧场新兵 。

待 续
四 之 一


Back to top  

理念的实践--剧团的成立

对戏剧系的毕业生而言,教学除了可以是一种维持生计
的手段以外,更是一种信念的延续,一种经验分享,成就一个气氛高昂的戏剧学习环境;而理念的实践,则在剧团的成立。

90年代出现于雪隆一带的剧团与制作单位,虽还不至于
蓬勃得可以用
雨后春笋来形容,但毕竟景况有别于80年代的低潮,带来充满许多可能性的生机。
以下简单介绍于
90年代崛起的剧团和表演艺术制作团体:

〖单单表演工程〗
〖单单〗成立于
1992年,成立初期称为〖单单工作坊〗
,创始团员有孙春美、杨国忠、吴国菘和唐翠芬。取〖单单〗为名的构思过程非常偶然,完全不在设计之内,纯然是个灵光乍现;动机也很单纯,即取其发音简单,如婴儿初期发音的简洁,正是四个人成立剧团的单纯意念:热爱戏剧,就从事戏剧!

1995年,藉着《三代》的戏缘以及筹办《第八届亚细亚
单人剧祭》的机遇,覃月蓉、罗国文和陈万兴加入〖单单〗。阵容的加壮,让我们对剧场的意志更坚,〖单单工作坊〗显然已不足表达我们的雄心壮志。于是,
1996年毅然正名为〖单单表演工程〗,坚决与马来西亚表演艺术这单庞大的工程签下义无反顾的契约 。

这些年来,本着
前瞻性的制作,本土化的呈献为宗
旨,〖单单〗为马来西亚观众制作及创作了二十部包括:舞蹈、单人剧、户外演出、街头表演、大型舞台剧等不同性质、形式与风格的演出。(图表3)杨国忠讲究包装、(着重戏剧其他元素如布景、造型、灯光等戏剧效果)强调气氛营造、意象丰富、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戏剧作品,不但成为剧场津津乐道的
明星导演,成功成为首个邀请电视艺人参与舞台剧的剧场导演,更造就了一些本地新编剧如李志成、赖昌明等。罗国文的《残酷》将演出带到户外,以天地为布景、明月为灯光,揭开残酷模糊的面纱。孙春美的《仰望》将演员带到街头,赤脚缓慢徒步环绕吉隆坡文化街,进行一次肃穆安静的祈祷。这一切,皆给观众创造了全新的观戏经验。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发展,
单单人对本身的定位越发
清楚,开始走向普及与精致两个跑道,以
创意至上、诚恳为基,为本地剧场观众作出更大的承诺。

〖西西弗斯剧团〗
〖西西弗斯剧团〗成立于
1992年,创团人梁书枫目前为
国际资讯艺术学院戏剧系副主任,其他创团团员包括陈贵荣、罗淑美、戴明慧。后加入的有高俊耀、李紫玲等。

西西弗斯乃古希腊神话中风神之子,由于他藐视天神而
受到全宇宙最严厉的惩罚:他必须把巨石推到山顶。巨石滚下山后,他重复推动巨石,永无止境。西西弗斯勇敢地承担这徒劳无功的挑战,用乐观积极的心情推石,因此是他在主宰自己的命运。〖西西弗斯剧团〗秉承西西弗斯的能耐,愿意为戏剧这块
巨石,扮演不屈不挠、无怨无悔的积极角色。 

由于〖西西弗斯剧团〗的团员几乎皆是文字能力极强的
剧场人,并且创作态度严谨与诚恳,强调演出自己的创作,但创作稍为缓慢,成立八年来仅推出四个作品 。(图表4)。


〖舞言剧坊〗

一群笃信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戏剧爱好者,深信
艺术的形成,出自对生命的深刻感受,起源于澎湃的心湖而通过外在的躯体表现出来,并祈望牵动每根心弦。

舞言,乃是要通过舞台戏剧的语言,带动观众,与
欢乐同笑,和悲哀同哭,〖舞言剧坊〗就是在这样的信念里成立,主干成员有张惠权、郭嘉贤、许建平等。以刻划现实的课题为诠释重点,但创团至今,于
93年推出三个作品,94年推出一部戏以后,就再也没有演出的消息。(图表5)


〖图腾多层演艺〗
吉隆坡〖图腾多层演艺〗是四位喜爱舞台表演艺术的狂
热份子-黄结游、文复声、吴碧燕及黄玉兰-为了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以便灵活自如的处理和进行策划制作工作,从〖紫藤舞蹈工作室〗抽身而出,自行于
1991年注册成立,为我国的舞台表演艺术团体或个人提供高水平的演出机会,及提高国内观众对舞台表演艺术的欣赏水平及鉴赏能力。

承办制作的演出多以舞蹈为主,但由于团员文复声本身
乃是第四届
剧艺研究班的毕业学员,以他个人的戏剧知识,加上对戏剧艺术的热忱,先后也导演过多部戏剧作品,尤以《三个小孩》、《梦过净土》带来争议。(图表6)


〖拓荒演艺制作〗

开拓表演艺术的荒地而诞生,紧抱的信念乃是
拓境未了,荒死不离,直至世界末日······”对表演艺术有种义无反顾的执着, 永不妥协!
〖拓荒〗创办人周源利,原为第八届
剧艺研究班
学员,毕业后与三几好友成立〖香棒棒戏剧屋〗(
1994),接着去国留学于中国北京电影学院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归国后,方向更为清晰,〖香棒棒〗转变成〖拓荒创作坊〗(19961999)。尔后,进入千禧年,为朝向更专业的演艺制作前进,并将本土中文表演艺术普及化及企业化,又一次正名为〖拓荒演艺制作〗,主张反义务,自认是剧场的自救青年,寻求以剧场为生。主要策划、承办戏剧、舞蹈及歌曲创作 演出及艺术活动。

〖拓荒〗近几年的努力,最为人所乐道的乃是主办了
<走进剧场-拓荒戏剧节>中学生戏剧比赛。根据三届以来担任评审的贺世平所言:第三届拓荒戏剧节的参赛作品,水准比往年明显的更进一步,不论是在形式、手法、结构上都不断在提升······”10

除此之外,为培训表演艺术新血,已举办了四届的

国表演艺术特训营
及两届的戏剧演员培训班。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除了策划制作演出及筹办研习营,〖拓荒〗也陆续推出自己的创作,如:〖偶然〗、〖嬉〗等小剧场演出。


〖凭舞台咨询与服务〗
为了
推动表演艺术迈向专业化及提供舞台表演咨询与
服务予大众
,吴友凭单枪匹马的于19941011日成立了〖凭舞台咨询与服务〗。六年来的努力不懈,不但阵容壮大:加入了吴国煌、魏宝玉、黄菲立、贺世平、林宗盛和林燕芬;连属下的服务部门也扩张延展成:
[凭舞台制作] 为个人或团体提供舞台制作服务。
[凭舞台咨询] 为企业、社团、公司提供演出的策划与
制作服务。
 
[
凭舞台季刊] 本地中文剧场演出活动做宣传、报导、
评论等文字工作。
[剧无霸表演特工队] 以贺世平为主导的表演班底,提供
多元化又大众化的戏剧演出。
 
[
教育组] 培育更多全面的戏剧工作者,为本地剧场
增添新力军。
 
[
凭舞台网站] http://members.xoom.com/pingstage http://wap.tagtag.com/tagp
此网站为报导戏剧爱好者而设立,主要提
供本地戏剧演出资讯。

凭舞台成功的制作了三十多部剧场作品。(图表7)而
《凭舞台季刊》的出版,尤其振奋人心,见证了〖凭舞台〗非凡的魄力!

除了以上所引介的团体,尚有个附属于社团的戏剧演习
班,他们的努力也是不可被忽略,那就是〖雪隆海南青文艺团戏剧研习班〗。由叶虹伶
掌舵,课程相当全面,涵概演员道德与修养、表演方法基本训练、戏剧制作与创作之基本认识。从1996成立至今,推出了《大海上的棺材》(1997)、《困兽》(1998)及《平安茶室》,尤以《平安茶室》为该组织的剧史添赠色彩。而〖观音基金会戏剧课程〗正开步走,还有段路可走。

一般的情况显现,凡是由戏剧研习班发展而成的戏剧组
,往往办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主要因素是演员道德概念不强,对于戏剧艺术的基本概念也弱;急于看到学习成果的
速食文化的心态下,导致演员流动性很强,常常是导师心有余,学员力不足的情况下陷入困境。尤其在制作演出时,往往得劳动剧场旧兵方能顺利演出。若能较乐观的去看待这问题的话,则说是发挥了群体合作的剧场精神。

待 续
四 之 二

Back to top  


功能的演变--戏剧作为教学手法,
从戏剧教学到多元活泼教学
以戏剧元素作为教学手法,启发幼儿创意思考,在西方
国家已发展得很成功。国内近几年来,在华总属下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演艺教育组大力主办,策划总监叶素茵女士11不辞劳苦的奔波下,可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三年来受惠的幼教 与小学老师,多达上千人。

本着开放教育与人本教育的理念,华总由
1998年至今策
划主办的活动包括:
"演艺新鲜人计划-戏剧教育
19983月-5月):藉戏剧的四大元素:角色、情绪、声音与肢体,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继而激发他们的联想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发潜能。由〖剧场教学委员会〗的导师们进入各小学带动,受惠的小学有黎明小学、精武小学、康乐华小、侨南华小、平民华小、沙叻秀华小及坤城 小学一校。

“‘开放教育与戏剧教学全国幼/小教师资研习营
199874日至9日): 引进台北资深师资如苏治华、
王有福及洪丽香,为我国幼
/小师资介绍戏剧教学法,带
来极大的冲击。

多元活泼教学种子师资研习会2000531日至6
1日):邀请台湾林时荣老师培训创意思维教育者。

多元活泼教学种子师资研习营会及领导共识营会
200085日至6日):邀请台湾三十五位资深教育工
作者进行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幼教、华小及有兴趣的家长和社会人士,多达
648多位,可说是空前的研习会。
(详尽资料请参考图表
8
透过各种营会,我们发现台湾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只作
出各种探讨与研究、实验与鉴定,更建立了非常详尽的文字档案。除了借鉴于别人的经验,文字档案的建立也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结语
戏剧向来可说是最
的艺术:剧场租金高、筹备与
排练时间长、演出场次有限、所有的台前幕后的人员都是义务付出
······可是,依然还有许多人一股傻劲的在为它努力,可见戏剧抵挡不住的魅力。
跨入新世纪,回顾走过的路,可以肯定的说,这一票人
都是意志坚毅的
恐怖份子,除了出钱出力搞演出,还自掏腰包创办季刊(《凭舞台季刊》)和制作镭射影碟(《点@舞台》舞台剧光碟杂志),以建立本地剧场的文字
和影像资料,动机和行动单纯有力得另人感动。当然,感动之余,戏剧能够带来更优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生活。

尽管我们认为观众接触戏剧的频率已提高,对戏剧的基
本认知和鉴赏力也理应相对的提升;但是,很多时候,在某些戏剧比赛中,参赛作品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毫无概念的演出,我们方才意识到,戏剧的推广工作仍然做得不臻理想。追根究底,关键之一乃是文字工作(包括剧本创作、戏剧评论等)做得不足,实为整个戏剧大环境里非常弱的一环。整个剧场生态在克难的环境中成长延续,苦心经营,无论是在成人戏剧、中学生戏剧、甚至是幼儿戏剧教育都算是交出了成绩,唯独在儿童剧场这环,松了一节。仅能期待于去年初远赴台湾〖九歌儿童剧团〗受训与工作的纪俊佩带来新的冲击,并将小朋友观众带入剧场。

最后,由于撰写时间有限,加上笔者平日疏于资料的收
集归案,不臻全面与详尽,只盼圈内人阅读后不吝指教,好待他日如有机会再作修正与补充。



1梁志成著《从电视剧集的受落谈今日马华舞台剧的定位
与路向》,页
11。(未正 式出版之论著)
2业余话剧团体。由首都文化界、教育界、广播界及工商
界的艺术爱好者所发动, 于
19635月正式立。
3刘戈编剧,音乐界广受敬爱的已故陈洛汉老师编曲。
4如果当时以演绎文学剧本、着重台词表达、咬字发音、
典型人物的形体、传统舞台空间调度等见称的〖剧艺研
究会〗算是
主流的话,那么艺术学院戏剧系既允许
马来西亚腔华语出现在舞台上,并且强调新剧场的开发
(任何空间都是剧场的论调)、寻找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关系、着重意念的传达胜于叙事的剧场就可归纳为

主流
了。若从美国百老汇(Broadway)到外百老汇(Off
-Broadway),
再到外外百老汇(Off-Off-Broadway)的演
变来依此类推,非主流的出现往往是为了反主流,但是
在马来西亚,
80年代末期的新生代剧场人几乎都不是看
〖剧艺研究会〗长大的,因此也无所谓反或不反,小剧
场只是一种自然趋势的形成。
剧艺研究班由〖剧艺研究会〗于197071日成立
。当年成立宗旨乃是培养剧坛新血,广邀学有专长的剧
坛知名人士担任义务授课。课程包括标准普通话语音训
练、戏剧理论、演技探讨、表演艺术、发声学、化妆学
等(梁志成,一九七七,页四三
O)。今年已进入第十
届而且已负担得起导师们的基本津贴。
6同1,页16。
7戏剧艺术工作者、教育者和研究者。集编、导、演于一
身。早年服务于马来西亚广播电台暨电视台,曾编撰逾
百部广播剧。撰写的文献包括:
马华话剧运动纵横谈
戏剧的使命马华雪华剧艺活动今昔等。
剧艺研究会创办人之 一。
8小剧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属小型演出,剧场小、观
众少,成本低,而且观众和表演区相当靠近,是一种可
互动的演出形式。另一种定义是反传统、反主流、反商
业。由于具备了所谓的
条件之后,可以做出新的
尝试,从做中得到新 的认知,并且和 观众一起达到新
的发现。
9当时的戏剧系是艺术学院的
赔钱货,靠学院的其他
系在供养他。因此,小制作总是在简陋的小剧场进行。
环境虽恶劣,感情却是丰富的。
1994年,演艺院搬迁,
戏剧系校友会还依依不舍的办了一场
告别小剧场
来缅怀一番。
10贺世平著
再三走进剧场,《凭舞台季刊》创刊二 号 。
11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总 监,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文教委员会副主席。马来西亚
〖剧艺研究会〗剧艺中心执行总监。曾任马来西亚华校
教师总会幼儿教育委员会主任,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演
艺院院主任。


参考书目
(甲)参引论文
梁志成
· 一九九四· 《从电视剧集的受落谈今日马华舞台剧的定位与路
向》
·(未正式刊印出版)

(乙)参引文献
梁志成
· 一九七七· <马华雪华剧艺活动的今昔>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庆
祝五十四周年纪念特刊》
· 页四一八~四三七。

(丙)中文报章、刊物参引篇目
199865日 、75日 星洲日报"大都会"
1998
68日 南洋商报"国内版"
1998
1116日 中国报"精品副刊"
《青梳小站》系列15<写意行>,页二~七。
〖西西弗斯剧团〗演出《另眼相看》节目单。
〖舞言剧坊〗演出《一世尘缘》节目单。

(丁)网页参引
〖拓荒演艺制作〗网页
〖凭舞台咨询与服务〗网页

图表
1: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历届毕业公演Back to top  


年份 剧码 编剧 导演 地点 备注
1991 罗生门 贺世平(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丛中》及电影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 贺世平 旧市政局剧场
(Panggung Bandaraya) 曾于槟州大会堂公演两场
1992 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
(英国) 杨国忠 八打灵民众礼堂 曾于新山宽柔中学礼堂公演一场
1993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汉卿
(中国) 庄雪梅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 在学院停车场搭野台演出。
1994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剧中人 皮兰得娄
(意大利) 覃月蓉 马来西亚旅游咨询中心剧场
 
1995
爱丽丝之梦游记 纪俊佩(改编自英国数学家路意士·卡洛尔的同名儿童寓言故事。 纪俊佩 八打灵民众礼堂 属儿童剧场
1996 玻璃动物园 田纳西·威廉斯(美国) 陈淑真 马来西亚旅游咨询中心剧场 
1998
美国梦 爱得华·阿尔比
(美国) 郑秀凤 马来西亚旅游咨询中心剧场 曾于马六甲培风中学公演两场
1999 等待果陀 沙母尔·贝克特 (法国) 余俊权 马来西亚旅游咨询中心剧场 
2000
推销员之死 米勒 (美国) 叶丽菱 国家剧院实验剧场 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停办戏剧系,学生转到国际资讯艺术学院(MSC)戏剧系继续就读。属MSC第一部毕业公演。



图表
2 not available yet



图表3 :〖单单表演工程〗历年制作与创作演出

年份 项目 性质 导演
/编导 备注
1993 La La Li La Pong》 舞蹈 朱智宽、骆素琴 与〖图腾多层演艺〗合办
《单舞》 舞蹈 陈请水、陈连和
黄福泉、梁丽娟
黄结游、缪长青
张凌葆、
Lena
Guna
邀请本地九位著名舞蹈家同台演出
《三八男人》系列:
《请不要问我做什么》
《何家老爷爷的神话》
《最初的开始到结束》 戏剧
 
杨国忠
吴国菘
杨国忠 参与《
93国庆戏剧节》
《三个男人》系列: 戏剧
 
《心边扣》杨国忠
《说书》吴国菘
《去看一场现代实验舞展》吴国煌
 

1995
《三代》 单人剧 孙春美 受邀到日本《第六届亚细亚单人剧祭》演出
《醉生梦死》 戏剧 杨国忠 受邀到槟城演出
《风云祭》小型艺术节
演出项目有:
-《三代》
                单人剧-孙春美
-《醉生梦死》舞蹈版
        舞蹈-李瑞强
-《醉生梦死》戏剧版
        戏剧-杨国忠
-《另一个夏天》
            戏剧-吴国菘
-《玫瑰事迹》
              戏剧-杨国忠 首次举办小型艺术节



电视艺人受邀演出
1996 《残酷》 戏剧 罗国文 户外表演及受邀到新山演出
《三代》 单人剧 孙春美 受邀到韩国《第七届亚细亚单人剧祭》演出
1997 《囚犯》 剧场表演 罗国文 受邀于吉隆坡监狱演出
aku》 单人剧 罗国文 受邀到韩国《第二届公州单人剧祭》演出
《一切从私处开始》
戏剧 杨国忠 大胆演出,议论纷纷。
1998 《第八届亚细亚单人剧祭》 单人剧 亚洲单人艺术家 与国家文化艺术旅游部,The Actor Studio, 图腾多层演艺 合办
《一份没有语言的报告》 剧场表演 罗国文 参与英社举办的
"Apa -apa Festival"
aku》 单人剧 罗国文 受邀到日本《亚洲遇见亚洲》艺术节演出
aku》 单人剧 罗国文 受邀到印度卡尔加答演出

1999 《仰望》 街头剧场 孙春美 于"风云祭"及文化街演出
2000 《爱情故事》 戏剧 杨国忠 精采演出,热烈回响。



图表
4 :〖西西弗斯剧团〗历年创作

年份 剧码 编剧 导演 演出地点
1992 《死神哭泣的时候》 梁书枫 梁书枫 马来西亚旅游资讯中心剧场
1996 "另眼相看"
1.《儿子》


2.《在日出时终结》 
陈淑真(改编自日本作家都筑道夫原著小说《老俩口》)
高俊耀(取材自中国朦胧派诗人顾城一生的故事)
 
陈淑真


高俊耀 艺人馆剧场
The Actors Studio Theatre)
1999
K》 高俊耀 高俊耀 马来西亚旅游资讯中心剧场




图表
5:〖舞言剧坊〗历年演出

年份 剧码 演出地点
/配合节庆
1993 《童年》 甲洞马鲁里祗园佛教会
1993 《微型三喜》 剧艺研究会戏缘系列
1993 《戴面具的爱神》 '93国庆戏剧节
1994 《一世尘缘》 吉隆坡新市政局大礼堂




图表
6:〖图腾多层演艺〗历年演出

年份 剧码 编剧 导演 地点
1995
(于1999年重演) 《三个小孩》 廖培珍 文复声 马来西亚旅游资讯中心剧场
1998 (于200年重演) 《梦过净土》 取材自第一届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作品《梦过澹台》及佳作奖作品《圣洁娃娃》 文复声 艺人馆剧场

Back to top  

Last revised: 1/Jan/2001

Copyright or other proprietary statement goes here.
For problems or questions regarding this web contact [Pingstage].
Last updated: 2 Nov 2001